本文转自:海西晨报
通过角膜移植术,让眼睛以另一种方式“活着”;临床练就的“火眼金睛”,快速“揪出”患者视力持续下降的“伪装者”——圆锥角膜;满足眼干、眼涩、眼疲劳等干眼患者个性化需求,创建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慢病管理服务……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业务副院长、眼表及角膜病中心学科带头人吴护平教授头顶“中华眼科学会先进工作者”光环,在国内先行开创了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自体结膜移植及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等多项眼表及角膜病关键技术的攻坚克难“第一”,使无数患者不再处于黑暗之中。
在做“瓷器活”中打磨“金刚钻”,是吴护平从医40载的真实写照。也正因如此,“一种共鸣、一种共识、一种氛围、一种势能”不断在厦门眼科中心眼表及角膜病中心医护团队中集聚形成。近年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福建省院士工作站、福建省眼表与角膜病重点实验室、厦门市临床重点专科、厦门市医学领先学科等多项殊荣被该中心尽收囊中。该中心的高质量发展跑出了“厦眼速度”,也传递出了“厦眼”智慧和力量。晨报记者马丽
乘/风/破/浪
人才培养与科研齐头并进
厦门眼科中心眼表及角膜病中心不乏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常务委员、厦门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厦门市拔尖人才等专家学者,吴护平、刘昭升、董诺、商旭敏、林志荣、罗顺荣等医生就是其中的“硬核”代表,他们对角膜病、圆锥角膜、翼状胬肉、角膜移植、干眼症等眼科临床疾病的治疗常被患者口口相传。
作为该中心学科带头人,吴护平曾先后11次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福建省及厦门市科技进步奖。在他的带领下,科室主持科研立项近30余项;发表SCI论文近50篇;主编的《翼状胬肉手术》一书,成为国内翼状胬肉手术颇具参考价值的著作。科室门诊量也从最初的一天20余人增加至如今的一天余人。
据悉,厦门眼科中心眼表及角膜病中心还承担了厦门大学医学院的教学任务,成功培养博士后3人、硕士研究生25人、联合培养博士生9人。此外,中心还完成了省级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规医院相应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多年以来,厦门眼科中心眼表及角膜病中心推出了干眼诊治中心、翼状胬肉治疗中心、角膜病的诊治中心、圆锥角膜治疗中心等一大批在厦门乃至全省、全国都叫得响的特色诊疗中心,形成集群优势,医院眼科学的整体发展。年5月,厦门眼科中心成功通过福建省眼表与角膜疾病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认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福建省公布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厦门眼科中心眼表及角膜病中心凭借“基于互联网+的致盲眼病诊疗体系的构建及创新理论和防治应用”项目,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项目利用已有的眼科医疗大数据库,研发了全国首家移动互联网眼科医疗服务平台“眼科通”,目前成果已在国内近30家医院应用,备受认可。
砥/砺/前/行
不断攻克圆锥角膜疑难病例
圆锥角膜是一种多发于10岁至25岁人群的常见眼病。“圆锥角膜早期可通过框架眼镜矫正,让很多人以为只是单纯的近视加深。随着病情发展,相关症状逐渐不能用眼镜矫正,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患上了圆锥角膜。”吴护平说,圆锥角膜被发现时往往处于中晚期,患者视力已有不可逆性损害,最终导致角膜穿孔甚至失明。
目前,角膜交联手术是控制圆锥角膜进展的有效办法之一。厦门眼科中心眼表及角膜病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角膜交联术,吴护平教授与林志荣博士共同主编并出版了国内首部角膜交联专著——《角膜胶原交联技术及临床应用》。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高地与疑难圆锥角膜诊疗平台,该学科又在“圆锥角膜诊治中心”基础上,依托福建省眼表及角膜病重点实验室的硬核实力和厦门眼科中心庞大的病例库资源,于年11月成立厦门眼科中心圆锥角膜工作室,为我国圆锥角膜患者提供科普、宣教、专业护理、精确诊疗等“一站式”服务。
对于因角膜疾病致盲的患者来说,角膜移植术是其重见光明的唯一途径。早在8年,厦门眼科中心就成立了我省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眼库,开展相关角膜移植术使数以千计的角膜病患者重见光明。近几年,该学科每年实施的角膜移植手术量位居国内前列。
奋/楫/扬/帆
搭建全周期干眼慢病防控体系
眼睛干涩、发红、畏光、有异物感……随着电子产品的滥用,及长时间驾驶、吸烟、眼部彩妆等因素影响,你是否总感觉到眼睛不舒服?“很有可能是得了干眼症。”吴护平告诉记者,干眼症往往被人误以为只是用眼疲劳,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便极易引起角膜炎、角膜溃疡甚至失明。因此,他早早带领科室在福建省先行成立“干眼门诊”,通过眼部熏蒸SPA、睑板腺按摩、OPT强脉冲光治疗等先进的治疗设备仪器和治疗方案,让干眼患者得到有效的眼部改善和安全舒适的治疗体验;不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干眼公益筛查等系列活动,呼吁大家重视干眼问题,做自己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为进一步攻坚干眼基础研究和疑难性、致盲性干眼的科研及临床研究,年4月,厦门眼科中心眼表及角膜病中心针对“干眼门诊”整合资源全面升级,设立“干眼中心”。同时,在福建省内先行引进国际新一代、已通过FDA、CE与CFDA三重认证的睑板腺功能障碍治疗设备LipiFlow,针对不同患者的干眼类型、程度及病因、生活用眼习惯等,“量眼”打造个性化干眼分型诊疗方案。
干眼属于眼科慢性疾病,需要长时间、规范化治疗。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目前中国平均每5人中就有1-2人患有干眼,但科学合理防治干眼的人只占少数。如何号召全民重视干眼这一常见高发慢性眼病呢?厦门眼科中心眼表及角膜病中心再一次精准发力,于今年7月16日成立了干眼慢病管理防控中心,通过常态化指导,强化群众对干眼慢病的筛查和早诊早治;并通过建立标准的慢病管理模式及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为干眼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全呵护”,从而降低患者疾病负担。
如何让眼睛保持水汪汪?吴护平认为,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是预防干眼症的有效手段。他建议市民朋友们科学用眼、多远眺,增加眨眼次数以湿润眼球,同时增加户外活动,不长时间处在空调房内。“眼药水的正确使用、远离烟雾、少化眼部彩妆,也可预防干眼症的侵袭。”吴护平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