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图虫创意
果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然,这物价是温水煮青蛙一般,慢慢上来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秋树
如火如荼的世界杯,让我想起了十年前北京奥运会的热闹。
那年春天,我结束了单身,当时写博客说,要和另一半“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和气生财,晚婚晚育,只生一胎,(如果)夫贵(那么)妻荣”,还说“猪肉很贵,就多吃鱼;乡下陋室,能避风雨;通勤奔波,权当健身”。
十年过去,夫贵妻荣的梦想还没有实现,生活和工作倒是遭遇了好多始料未及的变化。
1
比如,万万没有想到,“只生一胎”这个当时看起来不可能有变的愿景,后来经历了两次政策调整。单独二孩放开后,我们办好了手续,但又等了三年,等大宝上了学,才把小的生下来,那时早已放开全面二孩了。
“乡下陋室”,是指深圳原特区外(俗称关外)的房子,因为便宜才搬过去的。如今,关已经撤了、拆了,那房子也卖了——为了准备添丁,前几年换成了原特区内的大一点的房子。
▲原深圳梅林关,现已拆除(作者供图)
当时未曾料到房价会暴涨,而且为了获得首套房的贷款优惠,也就没有采取抵押旧房来付二套房首付的做法。交易落定后,两套房子在一年左右时间都涨了多万元,而换到了深圳市中心福田的这套大房因为地段、户型和配套设施等原因,涨幅还落后于卖掉的那套。但无所谓了,因为只有一套,用来自住,房价涨了也没有收益。
换房的时候,第一套房只剩几十万元贷款了。其实,7年,我买这房子的时候也就贷了几十万元(现在买房贷款如果只有几十万元,那做梦都得笑醒,但那时的几十万元也不少了),首付五成是狠心卖了好多股票凑出来的,包括差不多一千股的贵州茅台,啊啊啊。
后来在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时,那房子价格跌了1/3,但很快就涨了回去,现价是我当初买价的4倍。而卖掉的一千股贵州茅台股票,以今天的价格来计算,也涨了超过10倍。当然,这些都是马后炮,没有啥意义,只是拿出来说说过嘴瘾而已,毕竟后来茅台股票也暴跌过。
7年,我买房凑首期款剩下没卖的股票,在金融风暴时跌了2/3,而且有些股票再也没涨回去,这可以部分解释金融风暴前上证指数的历史高点为何在年的疯狂杠杆牛市之时也没能逾越。今天(6月19日),连点都不到了,还一度跌破点。请允许我做一个悲伤的表情。
▲作者当年买的首套房(作者供图)
你可能猜到了,咱换房就是在年房价再次起飞的前夕。但你可能没猜到,咱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第一套房的故事。
换房是先卖后买,等着卖房的钱去付买房的首付。办卖房的过户手续时,资料被拒收,因为买家户籍卡上的公章不清晰,能看清城市的名称,看不清派出所的名称,买家只好找时间回老家办了张新的。
这一耽误,来不及用这钱去买房了,只好少付了些首付,多贷了些款,而且是纯商业房贷,因为之前没想过要生二孩、换房,公积金都提出来给第一套房还贷了,所以不具备申请公积金贷款的资格。又因为是牛市高峰期,也舍不得卖太多股票。
然后牛市很快见顶,稀里哗啦。现在我够资格申请转成公积金贷款了,但也只能转一部分,因为本地的公积金贷款上限90万元多年未变,尽管房价暴涨了一轮,有些地段甚至翻倍了。
2
房价涨涨跌跌,但不计入CPI,是不是会造成生活负担不太重的错觉?
当年我在博客里说过,“猪肉很贵,就多吃鱼”,貌似因为那时猪肉是通胀的先锋之一。后来还出现过“蒜你狠”、“姜你军”的通胀奇观。但吃鱼就真的轻松吗?毕竟不是纯肉啊!我看网上有人估算说,鱼去了鳞和骨以后,肉只占30%到40%呢!据家人回忆,十年前,猪梅头肉每斤大约卖18元,咱喜欢吃的鲈鱼每斤卖12元,换算成鱼肉,岂不是得30元一斤?
▲图:图虫创意
既然回忆了,就多一点例子,顺便对比一下。十年前的猪梅头肉每斤18元,鲈鱼12元,花甲(花蛤)8元到10元(这货的壳也不轻啊),牛肉35元,鸡肉12元(均按斤算,下同)。现在呢?猪梅头肉28元,鲈鱼25元,花甲18元到25元,牛肉50元,鸡肉16元。照此算来,猪梅头肉价格涨幅超过55%,鲈鱼涨了一倍多一点,花甲涨了%到%,牛肉涨了将近43%,鸡肉涨了1/3。
还有还有。年到年,亲戚家请的月嫂工资元,保姆工资每月元。七八年过去,本地的月嫂月收入上万元,涨幅%以上;保姆元起,涨幅80%以上。
……
以上记忆中的历史价格都是概数,但八九不离十。
年8月,我发过一条微博:“随着最后一座堡垒——乡下那家理发店(好像叫‘烦恼丝’)——变身便利店,十年来辗转城乡5元理发的时代看来一去不复返了。”跟本文前面说的一样,“乡下”是指深圳原特区外。在那之前若干年,“城里”菜市场里的小理发店也是有5元的。
到了年,5元是我能找到的“乡下”最低价了,当时其他店最低要8元。后来的三年之内,最低价很快从8元涨到10元,再到15元以上,涨幅两倍起。
▲图:图虫创意
年搬家到“城里”,曾在附近一家连锁店充值办卡,头颈按摩加洗剪吹,五折后是28元,次年租约到期,业主收回房子,这家分店停业,咱只好坐几站公交去另一家分店了。
年春节后,同样的服务,涨到了44元。等到卡里只剩下20多块时,我就不再舍近求远去那儿了。家附近其他店30元的洗剪吹还是有的,头颈按不按摩无所谓了;附近商场里那种十分钟快剪的一人小摊位则是20元,原深圳特区内城中村的小理发店也可能有这个价。
3
年1月,有网帖分析“月薪一万元在深圳你能过什么生活”,帖主租住在深圳的中心城区福田,税前工资1万元,每月最终结余元。当时我就觉得,这人的消费有些粗放,个税也是用了旧标准多算了几百块,如果精打细算一下,不至于结余那么少。也有网友所见略同,说:“净收入(元),工作一年给家里拿了5万,要看你怎么生活,怎么分配,怎样去理财。”不管那帖子里的账目是不是虚构的,事到如今,我只能说,他那时在帖子里描述的情况正越来越接近今天很多人的生活状况。
十年来,没涨价的也有,但都不是日常支出的大头。比如,得益于技术进步的电子产品,得益于在线票务和补贴大战的电影,得益于政府补贴的公交、地铁和火车。
不过,低位亏本运行的东南沿海高铁票价从去年4月21日也开始调整了。像宁波至深圳段大部分动车组列车,一等座涨幅最高超50%,二等座涨幅16%-20%,有少量车次下调了票价。沪杭、杭甬段D字头列车二等座涨幅均超10%。
▲图:图虫创意
为了控制生活成本,也节省时间和精力,这几年我和家人各种网购,我都成了某网站的钻石会员了(虽然好像没得到啥好处)。前几年,我见过洗发水、沐浴露在年中大力度促销活动时脱销的情况。去年“双11”,我买了平时大约价值元的奶粉、尿片和其他生活用品,各种定时抢券,有些券还根本抢不到,最后大约优惠多元。
“”年中活动,我买了平时价值超过元的东西,优惠了元出头,比去年“双11”逊色,主要是因为买了电子产品,另外,平时元左右的尿片,这次只优惠到了98元,远不如去年“双11”的81元。可以赞一下的是,这次奶粉没搞激烈的抢券,而是轻松领券。
有不常网购的朋友看了我推荐的优惠商品,夸我懂得多,但又觉得没优惠多少钱。嗯,对物价不太敏感的人是存在的,有的可能经济条件好些,有的可能习惯了不那么计较——但也有这样的朋友开始感受到物价的压力了。咱讨论这些,就当是人穷志短吧,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4
“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这话是不有点眼熟?
年、年,常有人转引这样的一段话,说是来自西班牙《世界报》的报道。如此齐整的汉语,真是外语新闻的译文吗?
我发现,那其实节选自一位中国学者针对《世界报》一篇报道而发表的评论,被误解、误传为《世界报》报道里的语句,那位学者随即微博回复认可了我的考证。我很感慨的是,这样有明显疑点的以讹传讹,有些正规媒体包括知名大报也上了当。
时至今日,对这段话我又有两大感慨。其一,那时的房价,呵呵呵。其二,这几年,传统媒体流失了不少受众,固然有外部因素,但自身对内容把关不严,而且不能持续提供足够的、高质量的、符合需求的报道,也是内在的原因之一。
说到媒体,8年,我用的博客平台是WindowsLiveSpaces(原名MSN空间),后来微软把这个平台同WindowsLiveMessenger一起关掉了,还好有国内的平台提供了博客的迁移服务。再后来,微博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几乎同步兴起,很是风光了几年,但真正全民级的手机应用程序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