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干眼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书笔记与年龄相关的眼部及视力问题
TUhjnbcbe - 2022/5/2 14:18:00
北京哪间皮肤病医院好 http://m.39.net/pf/a_6084106.html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眼逐渐开始出现与年龄相关的视力问题。视力的影响在眼病的进展中或早或晚出现,有些可能中心视力并未先受影响,比如“视力的隐形杀手‘---青光眼。所以,无论是否伴有全身其他的基础疾病,眼科检查应作为每年的定期常规检查内容之一。那么,有哪些主要的年龄相关性眼部问题会带来视力的影响呢?

(一)老视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减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能力逐渐下降。大约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困难,这种因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其主要表现为:(1)视近困难,看不清楚小字体;(2)阅读需要更强的照明;(3)视近不能持久。目前,对老视的矫正主要有框架镜,软镜,药物和手术等。

(二)干眼症

干眼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泪液和眼球表面的多因素疾病,引起眼部不适,视觉障碍和泪膜不稳定,可能损害眼表,伴有泪液渗透压升高和眼表炎症。因年龄增长所致的眼表生理功能及激素水平的变化只是引起干眼的原因之一。干眼的主要表现为眼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畏光、视力下降和视疲劳等。干眼的治疗主要是对因治疗和缓解症状,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三)功能性泪溢

中老年人泪溢多与功能性或器质性泪道阻塞有关,在刮风或寒冷时症状加重。相当多的成年人出现泪溢症状时,并无明显的泪道阻塞,泪道冲洗通畅,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松弛,泪液泵作用减弱或消失,泪液排出障碍。除不自主流泪外,常伴有眼睑潮红或浸渍,视物模糊,下眼睑外翻等。治疗方法主要还是病因治疗。

(四)白内障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明显升高。它是晶状体老化后的退行性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常常双眼患病,但发病有先后,严重程度不一致。在视力方面的表现为进展性视力下降,有时可以在光亮的背景下看到固定的黑点,可伴近视度增加,复视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分为三种类型:皮质性、核性及后囊下白内障。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五)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被称为“视力的隐形杀手”。青光眼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患者的直系家属中,10%~15%的个体可能发生青光眼。正常眼压范围为10~21mmHg,但实际上正常人群眼压并非呈正态分布。种族,年龄,近视眼及家族史,以及任何可引起视神经供血不足的情况,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也都可能是青光眼的危险因素。皮质性白内障在膨胀期,晶体混浊加重,体积增大,前房变浅,有闭角型青光眼体质的患者此时可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急性发作时可表现为突然眼胀、眼痛、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结膜充血,眼球坚硬等。慢性青光眼早期大多数没有症状,晚期可表现为视物模糊,管状视野甚至失明。目前对青光眼的治疗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六)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多与年龄或其他基础性疾病或眼病相关。如年龄相关性*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视网膜脱离等。

(1)年龄相关性*斑变性

年龄相关性*斑变性多为50岁以上,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视力呈进行性损害。该病是60岁以上老人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的首要原因,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该眼病可能与遗传、*斑长期慢性光损伤、代谢及营养因素等有关。在临床上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多表现为双眼视力逐渐减退,可伴有视物变形。湿性多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视物变形或中央暗点。治疗方法多为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是50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眼病之一。早期无自觉症状,病变发展到*斑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根据其发展阶段和病变程度,可分为非增殖性和增殖性两种。临床治疗应严格控制血糖,治疗高血压,定期眼底检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采取激光、药物和手术治疗。

(3)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供应视盘筛板前区及筛板区的睫状后短血管的小分支发生缺血,导致视盘发生局部梗死。眼部表现为突然发生无痛、非进行性的视力严重减退。多为单眼发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可有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本病可分为非动脉炎性:即动脉硬化性,多见于40~60岁,可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夜间低血压可能是本病的发病起因。动脉炎性:主要为颞动脉炎或巨细胞动脉炎,以70~80岁的老人多见。视力减退、视盘水肿较非动脉炎性更明显,双眼同时发病。常伴有风湿性多肌痛症,可累及肩、颈、上肢、臀部和大腿肌肉。可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头痛、头皮触痛、下颌痛,以及体重下降、厌食、低热、全身不适、肌痛和关节痛等表现。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及全身病为主。

(4)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第二位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大多为血栓造成。主要促进因素:高血压和视网膜中央静脉血管硬化,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其次为视网膜中央静脉炎症,发病多在45岁以下。多为单眼发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可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或激光治疗。

(5)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在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上,液化的玻璃体经视网膜裂孔进入神经上皮视网膜下,使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分离引起。老年人、高度近视、无晶状体眼、人工晶体眼、眼外伤等多见。主要表现:初期多见眼前漂浮物,闪光感及黑影遮挡,并逐步变大。治疗以激光、手术为主。

资料来源:《眼科学》(第8版)

左视右享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笔记与年龄相关的眼部及视力问题